謝安邦,覃玉榮
“全人”來自拉丁文“holistic”, 詞根是希臘語“holo”, 意思是指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宇宙。希臘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 故“全人”含有“人與自然”融合的含義。全人教育從字面解釋應為完全人的教育, 包括身心、智力、美德、精神等的教育👨✈️。“全人”教育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理念, 從多方面———身體、智能、審美👭、情感和精神———提供人類個體知識, 它以構建和諧世界為基礎,編織人生持續的夢想, 成為21 世紀的全新教育理念⁉️。
一、全人教育的課程觀與解讀
探索全人教育課程的加拿大學者約翰·米勒認為, 工業革命後強調分類與標準化, 教育中系統的知識被分解到學科、單元和每一課文中, 割裂了學科之間、學科內事實之間的關系以及各門學科與生活的聯系🦢。他認為, 如果自然世界是不斷變化和相互聯系的,而我們的教育系統是靜止的和相互割裂的, 那麽所造成的後果是人類與現實世界的分離與不和諧, 人類精神的空虛與迷茫。[2]因此, 教育應使知識成為系統🥹、保持相互間的聯系, 用聯系©️、不斷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才有可能在現實中去實踐這種理想💁🏻。為解決上述問題, 米勒在《全人課程》一書中提出了平衡、包容和聯結三原則的全人教育課程觀🏂🏽。[2]
三原則中的平衡是指個人在智力🏌🏻♀️、情感🧚🏿♀️、體能🫅🏿、審美以及精神等方面保持著適當發展, 即保持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如在個人與群體方面, 強調有效的合作與共同學習而不是個人競爭; 在課程內容選擇中, 提倡幫助學生學習和處理信息, 把學會學習與具體知識學習視為兩種動態的張力, 置於一個連貫和連續的內容框架中; 強調知識和想象力的緊密聯系和不可分性;重視理性與直覺的結合, 以豐富和綜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程的評價方面, 註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 強調績效評價與真實評價或過程評價♦️。在課程學習中, 關註學生的學習策略而不是廣泛學習概念, 強調自然、有機地學習和在自然反饋中學會技能。包容是全人教育課程觀的第二個原則, 包容所指的是在課程學習中容納或容忍任何有用的學習方式和教育傾向🪖。重視知識傳遞⚠️👹、知識加工與應用和知識轉化三種方式, 知識傳遞是讓學生接受和積累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聽教師講解來獲取知識, 這時的知識被看作是固定的而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它通常被劃分為若幹單元以便學生能夠掌握, 在具體學習某個技能的開始通常采用這種形式。在全人教育看來, 學會一種技能, 模仿與重復也是適當的學習方式。知識的加工與應用是交互式的方式, 它重視學習的認知過程, 強調分析而不是綜合, 強調思考而不是感覺🔵。以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通常是自己解決問題或質詢,知識不再固定在諸多小單元裏, 可以隨時變化和被處理加工👨💻🎽。知識轉化方式是把學生視為整體, 教學與學生是彼此緊密相連的兩個部分,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人的發展, 學生不只被簡化為一系列學習能力或思維能力, 而被看成完整的個體🙆🏻♂️。站在這種立場進行教學工作的教師所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和進行整體語言教學💮。這些策略會鼓勵學生找到各種聯系的形式, 這些聯系使學生認識個人和社會的意義。聯系是全人教育課程觀第三個原則, 全人教育課程十分重視探究與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 試圖避免不完整地尋求相關聯性, 提倡聯系地看待周圍的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強調線性思維與直覺的聯系, 心腦的聯系, 各種知識領域間的聯系, 個人與組織的聯系, 與地球的聯系, 自我與超我的聯系。在具體的情況下, 學生還會靈活地運用必要的技能, 在適當時候作必要的轉化或改造。
約翰·米勒的全人教育課程觀為我們提供了實施全人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在課程目標設計中把握培養和諧“全人”的理念, 強調運用融合、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對待全人課程; 關註學生會學習、會理解♟、會選擇8️⃣、會評價及運用課程中的知識; 學會處理個體與群體(集體)的關系, 即學會與人相處❣️🪼、溝通與交流、共同學習,保持合作與團隊精神等。在課程規劃中註意平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處理好課程的完整性🤲🏻、連貫性和前沿性均衡發展, 平衡專業教育課程(未來生活與職業準備)與非專業教育課程知識( 學習策略🤦、為人處世) 的關系👧🏽。整體考慮課程內容與知識點的銜接, 新舊知識的銜接, 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知識銜接, 科學思維方法與社會分析方法的銜接。在新課程實施後, 還應在教師和學生中利用書面調查和訪談形式以及評價手段,對課程內容及效果和績效進行全面了解, 通過反饋的信息和建議對課程進行修改和完善。總之, 米勒全人教育課程觀強調以整合理念和系統知識, 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及體驗課程的各種情境, 實踐探索知識的途徑, 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形成理念- 實踐- 內化模式🫶🚔。此外, 學會以寬容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各種流派, 接受和吸收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善於運用學習策略與學習技巧, 把知識傳遞🎟、知識加工與應用和知識轉化三方式與發展認知、綜合、分析與創造能力有機結合🙅🏂🏽。通過課程探究, 善於運用整體或聯系的方法理解課程中的知識點, 探尋自然與現實世界、事物本質的聯系, 動態地轉換思維模式, 創造性地接受知識與技能, 培養一種批判意識和環境能源保護意識, 培養獨立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我尋求心🙅🏻♂️、身、靈的平衡。中國臺灣學者郭青青認為, 全人教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有二: 一是幫助人了解人之為人的道理和各種永恒的問題; 二是幫助人認識其所處時代的特性及其面臨的困境。
二、和諧理念下高校全人教育課程實施途徑探索
我們以上述課程觀為指導和依據, 探索實施和諧理念下高校全人教育課程的途徑✒️。發展全人教育課程並不是否定傳統的和現有的高校課程, 而是以此為基礎, 以整合的理念來整體思考高校的課程體系, 融課程規劃、目標🤾、內容、評價和管理為一體, 把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置於一個全景環境中構思和設置。根據全人教育的內涵和現有課程的實踐, 我們認為, 和諧全人教育課程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施:
首先, 在高校辦學、教師教學與教師發展中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是實施全人教育課程的關鍵。理念是高校辦學的先導, 是一所大學辦學的靈魂, 是一所高校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價值取向、共同追求等精神方面的認同與一致, 一個學校該如何辦、辦成什麽大學全靠理念的指導。高校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是一種潛在或無形的全人通識課程, 它堅持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平衡🛗、人格與學養平衡👱🏿♀️、個體與群體平衡以及學生身🎅🏽、心、靈平衡 的和諧辦學思想, 以形成在大學各系統各部門和各要素的良性互動、均衡與協調發展為目標, 以最終達到師生關系🥧、幹群關系、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關系🧔🏻♂️、教師與教師的關系♨️、學生與學生關系等人際關系之間的協調和順為目的🫳🏿。而辦學理念是通過課程實施實現的, 教師是貫徹學校辦學理念和全人課程教學的實施者, 教師對全人教育課程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有關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在課程教學和日常工作中貫徹全人教育理念和遵循“平衡、包容與聯系”三原則, 這與教師自身對全人教育的了解有關。為此, 在教師中開展全人教育內容的學習和培訓是落實全人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
第二, 在專業教學中貫穿全人教育思想, 在教學方法中融滲全人教育理念和內容。貫徹一種辦學理念與課程教學理念, 並不是通過一些或許多課程的實施以及多少活動就可以實現的, 它要通過各個教師把理念滲透或貫穿到專業教學中, 使專業的目標與內容、理論與實踐、新舊知識等均衡、連貫達成一體, 整體教授給學生, 並由學生自己在學習或實踐過程中, 通過與教師的互動🏃🏻♂️、感悟、沉思和體念等方式, 去認識和理解事物本質與變化過程的聯系, 達到獨立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標。專業教學方法強調融滲式教學, 使專業知識潛移默化為自己的知識, 將所要傳播的知識與概念化整為零, 融合於主體課程教學中, 在介紹講解相關主題時, 以滲透的方式, 將目標主題介紹給學生, 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如美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 註重把各種定性定量推理👩🏼🌾、社會分析和思維方法溶滲於各學科、專業領域中, 目的是在專業與通識課程中打通文理👩👦、理工各個環節, 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把上述方法運用於自己學科專業和學習中, 解決不同的問題。
第三, 以公共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和課外學術業余活動為全人教育課程內容落實陣地和實施途徑🤽🏿。全人教育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一樣, 一般包含人文學、社會科學、數學與自然科學🦵🏿、中華文明與外國文明、跨學科課程等(見表1), 只不過表述的形式不一樣,分布在不同學校課程中的比例和設置要求不同。我們以復旦大學復旦3377課程和中國臺灣中原大學全人通識教育課程為例, 復旦大學自2005 年新生入學始,實施一整套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它把全校68 個專業整合成綜合教育課程😬、綜合教育必修課程(公共基礎課程)👩🏻🦳、文理基礎課,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四大體系。其中文理基礎課程按學科門類設置成人文、法政、經管😎、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數學👨🏼🎨、醫學等7 大類, 作為一年級新生選擇的課程, 文理基礎課程是新生了解各專業學術課程的前沿陣地,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 學生至少能接受5 到8 個領域的教育🧚🧛♀️。新生入學全部進入復旦3377學習, 實行文理打通培養, 不按專業分班, 除了文理基礎課外, 他們還必須學習通識教育綜合必修課和至少4 個學分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一年後分流到各3377各專業, 再按3377設置的專業培養計劃進行專業學習, 在通識綜合必修課和通識核心課程中學生最低要求是達到43 個學分方可畢業。此外, 還設置有導師輔導計劃、綜合通識教育計劃體系, 在學生課余時間中積極推動, 如大學生導航計劃、大學生導航系列講座、專業院系學術系列周🤌、學養拓展計劃、學養拓展系列講計劃✉️、公民教養計劃、關愛成長計劃。我們從復旦通識課程方案可以體驗它的融合性與課程設計的一體性。中國臺灣中原大學於1995 年提出全人教育辦學的七大理念, 以傳承文化、服務人類為宗旨。強調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平衡, 人格與學養的平衡, 個體與群體的平衡, 身、心、靈的平衡😹。全人課程主要圍繞天、
人、物🐻❄️、我來設計(見表1), 如就“生命教育導論”這門課而言, 課程包含了四大模塊: 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人與天的關系); 生命教育與人際關懷(人與人的關系); 生命教育與環境生態(人與物的關系); 生命教育與人的發展(人與自我的關系), 這門課屬“天”類, 但與其他三類緊密聯結。為拓寬學生興趣, 培養生活品位,中原大學開設了上百門的全人教育課程, 課程內容相當豐富; 此外還重視潛在的非正式全人課程, 如校園環境👰🏿♂️🤲🏼、學生輔導、教師發展與培訓, 專題學術研討會、流動演講和藝術節、課外活動、暑期考察或外出旅遊以及開學式、畢業典禮等禮儀典禮活動。因此, 對比兩個大學的課程實踐, 我們認為, 通識教育課程和全人教育課程目標一樣, 都註重傳統文化與歷史傳承, 追求人性的自由🙍♀️、人性的陶冶和人格教養等人文氛圍, 突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理念, 目的是培養人的平衡與和諧發展🧖🏿♀️。在課程設置上, 都註重學科專業的整體性, 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的銜接性🧔🏻、學生的興趣與選擇性以及校園環境與文化的通識潛隱性🥈。都重視課前學生的輔導和教師的培訓與發展。追求校園的人文氣息、對人與生命的關愛與可持續發展。略顯不同的是, 復旦大學的通識課程較重視經典原著的閱讀與學術性, 關註科學方法與社會分析方法及運用, 註重文理學科的融合性, 基礎前沿知識與專業課程的銜接性。而中原大學全人教育課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物📣、人與自我等方面的內容比較明顯。強調人的生活性和宗教信仰, 鼓勵學生親自體驗與再創造精神, 用心去感悟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綜上所述, 通識教育課程和全人教育課程都是提升文化素質和培養和諧發展大學生的模式, 只不過稱呼和課程內容側重稍有些差異, 可以視學校情況綜合考慮課程的設置。
表1 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與全人教育通識課程
中國復旦大學復旦3377通識教育課程( 2007) (必修43 學分) | 中國臺灣中原大學全人教育通識課程( 1998) (必修34 個學分) |
1.通識教育綜合課程(37 學分) 馬克思主義概論(3), 毛🥯、鄧、三(個代表)概念(3),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2), 中國近代史綱要(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2), 軍事訓練(1), 大學英語(14), 電腦使用(6), 體育教育( 6) , 美育(2) ☘️。 | 1. 全人教育公共基礎課(22 學分) 1) 哲學與宗教、宗教研究、外語課程: 基礎語文;第二外語(選修) ; 語言與文化; 遊學通識課程(暑期活動)。 2)國文、中國文學👩🏽🌾。3)歷史與文明🍹👩🏽🍳、憲法與立國精神🌄、法律與人生👩🏿🚀。4)專業與倫理。 |
2.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6 學分) 1)文化經典與文化傳承(如經典導讀🌜、莊子導讀、《周易》與中華審美文化、唐詩經典與中國文化傳統💇🏻♂️、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化等); 2)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聖經與哲學宗教傳統、笛卡兒《談談方法》、《共產黨宣言導讀》、《康德理性批判》導讀🧙🏽♀️、《孟子》導讀、《孔子》導讀、《古蘭經》與伊斯蘭教文明等); 3)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文藝復興史、東亞文明的歷史裏程👮🏿、古希臘文明史研究、中西方文明與交流、《荷馬史詩》導讀、基督教文明史、宗教對話與世界文明等); 4)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化學.人類.生活、諾貝爾與自然科學、納米科技與生活😗、材料科學與社會、天體物理與宇宙論的演化等); 5)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人類生態學🙅🏻♂️🤸🏿、營養與健康、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生命科學史🩲、藥物.生命.社會等); 6)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音樂入門✔️、視覺藝術與設計、京劇表演藝術、文物賞析與體驗、英美電影思想解讀等)👨。 | 2. 全人教育通識課程( 四大模塊) (12 學分) 1)人與自然( 如生命奧秘的探討, 生死學、管理人才教育概論、宗教與信仰、自然與科技等) 2)人與社會(如婚姻與家庭、認識法律👸🏿、健康心得學、媒體與傳播、大陸問題探討, 兩性關系、人際關系與溝通) ; 3)人與物(中醫科學觀🐯、創意思解🦆、生物科技奧秘🚴🏻♂️、心基因與疾病🤦🏿♂️、天文漫談); 4)人與自我(人文與藝術✊、思考探微、健康與人生, 從電影看人生、音樂與修養、中國繪畫欣賞、運動傷害與復健)🛸。 |
備註: 通識教育綜合必修課程是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 基本要求為37 個學分, 但具體視各專業的培養計劃要求而定( 作者從課程體系中的理解, 並非復旦規定)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學分要求為6 學分, 學生必須在任意3個模塊中各修讀1 門課程, 其中第一學年至少應修讀4 學分( 復旦規定) | 備註: 在全人教育通識課程中, 學生在天、人👶🏽、物、我四大類至少修滿2 學分, 通識課程必須修滿12 學分才能畢業。
|
資源來源: 1.復旦大學 2007 級學生通識教育課程體系[4(] 經過整理, 復旦課程各模塊中設置至少有 20 門以上的課程, 多則40 門, 作者只是選擇性的列了一些課程, 具體可進入復旦大學復旦3377網頁) ;2.臺灣大學全人課程從張壽松🐕、許輝“臺灣中原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比較”和肖海濤“臺灣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理念考察報告”中綜合與整理。
第四, 落實全人教育課程還必須設立全人教育課程規劃中心與管理機構🧏🏼👎🏽。製定規範製度, 把全人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管理, 定期進行課程評價, 收集學生信息和意見反饋, 不斷進行課程的完善與更新; 科學設計課程必修和選修學分, 規定必修和選修範圍, 系統地安排全人教育公共課程和通識課程, 考慮課程的整合、包容與聯結的原則, 如在全人教育公共選修課這一塊, 既要考慮國情適切性, 也要考慮時代性和學生的接受程度與興趣, 以及實施的有效性, 全人教育通識課程的各學科的分配比例及範圍要求也要有規定。全人教育專業課程由3377或系規劃和實施, 規劃提交學校審核; 一些通識課程也可以落實到3377開設, 由3377向全校開出。
第五, 規定和審核全人教育課程任課教師資格,配備全人教育輔導教師, 健全全人教育課程質量評價體系, 這是保證全人教育課程教學質量和開出率的途徑🦸🏻♀️。首先, 學校要在經費資助上支持全人教育的發展,全面長遠地解決全人教育師資經費, 拓展全人教育課程教師(含輔導教師)進修渠道, 由於全人教育課程一般由專科教師主講, 因此應製定教師培養方案, 提高學位水平; 同時成立校全人教育委員會, 吸收各個層次領導和人士參加發展全人教育的工作, 負責審議🧗♂️、推動、評量全校全人教育課程🧑🏽🔬🤪。第二, 配備全人教育輔導教師, 對學生如何選擇全人教育課程進行導航和指導, 使學生有目的地選擇, 避免盲目性.第三, 健全全人課程評估體系, 從全人課程目標、計劃製定, 課程方案設計, 講課步驟🦯、內容和效果, 學生反應和考核等方面設計評價指標; 把出版全人教育教材、資料和任課情況納入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最後, 建立全人教育任課教師聘任合同製也是必要的, 合同是教師的契約和規約, 是全人教育課程開出率的保證。當今的社會發展, 東西方文化的廣泛交融, 經濟的全球化🏦、教育的國際化、世界政治多元化格局的出現, 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斷學科的湧現, 全人教育和全人教育課程的重新提出, 目的是回應時代的變化, 尋求重構一種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理想模式👐🏻。
(《復旦教育論壇》 2008年第6卷第4期 文章編號: 1672- 0059 ( 2008 ) 04- 0028- 05 )